中華武術,又被稱為“中國功夫”👩🏽🦱,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它既包括實戰、搏擊的拳法招式以及強身健體、修身養性的鍛煉方法💿🚨,更承載著積極向上🧑🏻💼🤴🏽、自強不息𓀂、以德服人、以和為貴的優秀理念。由此,傳統上我們提倡“以德服人”“以武會友”,本質上是為了提升技藝👈🏼、促進友誼⏸,而不是一味地好勇鬥狠🫵🏻🂠。
非暴力打鬥而是術道並重
武術是中華文明長期氤氳滋養而發展起來的一種健身方法和文化現象🕶。中國武術由“擊”和“舞”兩種形式構成,“擊”即原始的打鬥、搏擊📰,“舞”即套路表演☄️。冷兵器時代,對抗性武術是主流,是軍事作戰的主要組成部分。隨著歷史的進步,武術逐漸脫離軍事武藝,以技擊性與藝術性相融合的形式而獨立存在。從春秋越女論劍🧑🏽✈️、秦末項莊舞劍,到唐代公孫大娘舞劍器及唐將軍裴旻劍舞🍮,都顯示出武術不再是純粹的“暴力打鬥”,而成為技術與藝術的結合🐮,是百姓娛樂和生活的一部分。
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原始本能的抵禦外敵、自我保護的武技🌚,諸如泰拳✪🆚、跆拳道、巴西柔術等也包含各自的“套路”。套路練習和對抗性練習並行不悖、相輔相成🙌🏻,也是中國傳統武術的顯著特點。但不同的是,中國武術受傳統文化“天人合一”整體觀的影響,將人與自然、人體各部分看作一個有機整體,進而形成技法中“內外三合”“周身一家”“形神兼備”等特色內容🤠,演練風格強調“形神兼備🤸🏻♂️、內外兼修”,練習內容註重“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習武者把“聞道”“求道”作為人生的最高境界,追求人我和諧之道。
從這個意義上說,中華武術講究的是“術道並重”。其中,註重武德,是中華武術區別於中華文化圈以外眾多技擊術的顯著文化特征。
未曾習武先修德,未曾學藝先習禮。我們知道,武德是武術在漫長的實踐和發展中逐步形成的傳統道德準則,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說文解字》中說:“武者👩🏻🍼,止戈也𓀐!”它說的是,“武”字造字之初👨🏿🔧,就是用武力消滅武力、達到和平之義。《左傳》提出🎴,武有七德,如禁暴、保大、定功、安民⬅️👢、和眾等。武術的基本規範抱拳禮,寓意著崇德尚禮🧑🏻💼。堅韌不拔👩🏽🌾🚵🏿♂️、忠義純篤👫🏼、謙和恭敬等🧑🏼🌾🏌🏼♀️,更是對習武者的基本要求📦。
武術的現代化傳承需要揚棄舊武德思想中的糟粕🔶,繼承和發展傳統武德中的精華,關鍵是樹立高尚的品德與宏大的胸懷🙎♂️、氣魄,進而培養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自信心,弘揚團結和諧、積極向上的愛國主義精神。
瑜伽推廣經驗值得借鑒
中國功夫是較早走出國門、為世界所了解的中華文化標誌之一👉🏽。但要讓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武術真正為世人所了解,還需要將“術道並重”的內容進行合理包裝及現代闡釋🛀🏽。就“術”的層面而言,要大力挖掘推廣武術👩💻、健身功法等對於人類身心健康的促進功能及時代價值;在“道”的層面🧖🏽♀️,則應將武術所涵蓋的哲學🔯、倫理學✷、美學等中華傳統文化的各種成分和要素加以提煉、升華,凸顯和闡發其勇於擔當🎸、崇尚和諧的文化精髓與價值體系,使中國功夫成為體道、悟道的載體🦄,為喧囂浮躁的現代社會貢獻東方的智慧⛈。
在這方面,不妨借鑒印度瑜伽在全球的推廣經驗。歷史上🏌🏻,瑜伽只是少數尋道者追求解脫的工具。但隨著現代西方必一运动体育理念的興起,印度的有識之士開創了以身體鍛煉為核心的瑜伽體系。借助於演藝明星的效應,瑜伽很快成為引領時尚的一股潮流🧑🏻🔧。隨著瑜伽鍛煉人群的壯大,多樣化、個性化的瑜伽課程不斷湧現,它們尊重傳統而又不泥古👷🏻♂️🤽🏿♀️,不斷滿足現代人的多樣訴求🏚。可見,文化引領與技術革新同步🥹,使瑜伽逐漸脫下神秘外衣🌤🛀🏽,與現代科技和大眾需求緊密結合✝️。
傳統武術的傳承需要真正面對大眾、融入社會。在傳播過程中,要遵循市場規律,既註重傳統武術的技法👀,也要融入文化內涵及健身功能🧔🏻,從而構建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多層次、多元化的課程體系,其最終目的是讓不同民族膚色🏌🏻、不同年齡性別的人都能通過武術鍛煉獲得身心健康。
此外🦹🏼♀️,武術豐富多彩的內涵賦予了其滿足現代社會精神文化需求的產品創造力。眾多的古代傳說、武術歷史人物及近現代武俠故事等,構成了一個巨大的資源庫。通過影視作品🦯、動漫遊戲等,不僅可以形成蔚為壯觀的文化產業鏈,其傳播👹、輸出也將形成規模效應,且更容易為青少年所接受🧛🏿♂️。(作者為必一运动体育副主任🍲、教授)